11月的初冬,井冈山。在绵延五百里的雄峙山脉间,翠竹青青,蔚为壮观。

不只是井冈山,在赣鄱大地,处处可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我省空气质量全国领先,森林覆盖率63.1%,水质达标率在80%以上。在辽阔广袤的祖国版图上,江西恰似一片巨大的绿叶。

绿色,是江西最生动的颜色;生态,是赣鄱最大的后发优势。旅游是我省一张响亮的绿色品牌,天蓝山清水秀景美,秀美江西客盈门。“江西风景独好”声名远扬,在绿色崛起中,旅游业功不可没。

因绿而美,因绿而富。

我省描好“山水画”,逐梦“绿富美”,守住青山绿水,垒起金山银山。对绿色发展的坚持,给我省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近年来,全省大力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旅游接待人次连上台阶,旅游总收入大幅增长,旅游景区品牌创建实现突破,旅游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打造了旅游发展的“江西模式”,创造了旅游发展的“江西速度”。

2015年,我省旅游接待人数达到3.86亿人次,为“十一五”末的3.6倍;旅游总收入达3637.7亿元,为“十一五”末的4.45倍。我省旅游业首次加入“增加值”数据进行统计,成为一大亮点。2015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0.48%,高出全国5.6个百分点,标志着旅游业已成为我省重要支柱产业。2016年前三季度,旅游接待总人数近3.7亿人次,同比增长21.81%,旅游总收入3481.75亿元,同比增长33.10%。一串串高达两位数的增幅,展现出江西旅游发展的如火势头。

2015年以来,我省旅游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高峰,新增瑞金共和国摇篮旅游区、宜春明月山旅游区两个国家5A级景区,大觉山、龟峰、仙女湖、武功山、滕王阁等迈入创建国家5A级景区进程,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成果惊艳世界,省级和11个设区市已完成了“局改委”的体制改革,大型旅游演艺项目遍地开花……一份份捷报不断传来,江西旅游逐梦“绿富美”一路迅跑。

省旅发委主任丁晓群说,旅游产业对生态环境最具“亲和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产业。旅游强省建设有利于充分释放生态红利,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和谐统一,不断提升江西绿色发展水平,加快绿色崛起进程。

一业兴,百业旺。

旅游产业不仅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更是惠民产业。

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条有效途径,用“旅游+”思维能有效破解“美丽的贫困”难题。我省70%左右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50%左右的市场份额来自于乡村旅游。近年来,全省各地以饱满的热情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帮助数以万计的贫困人口从事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吃“环境饭”,发“生态财”,分享生态带来的红利,打造了一份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据统计,至2015年底,全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已超过82万人,其中农民就业73万人,收入较普通农民高25%以上;上犹县旅游产业去年带动426户1789名贫困人口脱贫,占全年脱贫总人口的10.8%;井冈山神山村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旅游扶贫效应凸显……

在我省大部分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较好,后发优势明显。据测算,全省约有2000个贫困村(组)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约占全省贫困村总数的60%;全省具有旅游服务能力的贫困人口约为200万,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70%以上。预计“十三五”期间,乡村旅游发展可以帮助大约50万有旅游服务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旅游强省,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也完全有条件成为我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大力推进旅游强省建设,咬定“五年决战旅游一万亿”的目标,力争在202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一万亿元,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本报记者 龚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