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舍坐落在神秘的梵净山脚下,风景秀美的太平河畔,是江口县第一大寨,也是江口土家族文化、习俗保存得最为完整的村落,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

精美别致的土家族小院里,由农民变成农家乐主人的村民们正在张罗着一桌桌土家美味,准备迎接来自远方的游客。“这里风景如画,民风浓郁,美食很有特色,空气亮的可以看见。”重庆自驾游游客王梅表示不虚此行。

梵净山是铜仁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中国进入全民旅游时代,铜仁市看准时机,着力打造以梵净山为核心的龙头品牌,不断扩大梵净山的龙头品牌效应,坚持把山下的文章做足做好。

记者在云舍走访了解到,目前该村有近30家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00多人。2014年以来,每年每家农家乐旅游收入平均都有十余万元。

铜仁市依托梵净山旅游带动效益,着力打造了一批特有的旅游景区景点,江口云舍便是其中之一。

夜色渐浓,梵净山下,寨沙侗寨,人流涌动,侗歌悠扬。几年前,在市县政府支持下,新建的美丽的侗寨。如今在寨沙,已有近四十户村民办起农家乐,2015年户均毛收入10万元左右。侗寨6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旅游人,户户都吃旅游饭。

“江口作为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既是铜仁全域旅游发展的先行者,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路者”江口县委副书记、政府代理县长杨云告诉记者,“江口将立足良好的生态和区位优势,以贵州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为契机,坚持以构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为引领,树立‘全域旅游’理念,为铜仁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累宝贵经验。”

神秘梦幻的地下矿洞,风光旖旎的自然风景,惊险刺激的玻璃栈道……2015年开始,铜仁旅游版图上万山朱砂古镇火了起来,成为远近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废旧的矿区变成了新的风景名胜,朱砂古镇景区是坚持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典型。”万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菊告诉记者。

江口云舍、寨沙的变化,万山朱砂古镇的复兴,是铜仁大旅游旅游经济崛起的缩影。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铜仁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04.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9亿元,其中过夜游客169.8万人次,一日游游客234.49万人次。其中,梵净山大景区接待游客103.64万人次,综合收入7.56亿元;松桃苗王城景区接待游客54.16万人次,综合收入2.77亿元;思南石林景区接待游客21.95万人次,综合收入1.21亿元。“井喷式”增长,已经成为铜仁市民口中的热词和关注的兴奋点。

铜仁旅游“井喷式”增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久久为功,厚积薄发而成。这和铜仁历届党委、政府发展旅游的决策部署和战略定力密不可分。铜仁,文化旅游资源“家底”丰厚。坐拥丰富自然生态资源,境内有著名的梵净山、乌江、锦江,溶洞、峡谷、溪流交相辉映,温泉资源丰富,还有独具底蕴的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资源。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让旅游成为铜仁发展的必然选项。铜仁不断做大做强梵净山旅游龙头,挖掘温泉、溶洞等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市城乡处处是景。铜仁连续举办多届旅发大会和文化旅游节,连续举办铜仁过大年活动,以节为媒,推动旅游发展。

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据了解,目前铜仁市乡村旅游经营户已达3000余户,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约4.6万人,带动20余万人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目前,铜仁以“全域资源统筹、全域规划统筹、全域景区建设、全域标准管理、全域产业融合、全域综合执法、全域服务旅游、全域领导协调、全域旅游考核、全民共建共享”为路径,着力推进全域旅游体制改革。通过实施全域旅游体制改革,体制机制壁垒不断打破,旅游产业发展关系不断理顺,旅游生产活力不断释放。

如今,铜仁在贵州旅游版图中成为重要的黔东一极,在黔湘渝鄂大武陵旅游圈中成为耀眼新星。当前,铜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体制改革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市、旅游脱贫攻坚试验区、国际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打造全域旅游新铜仁。

“要树立痛点思维,推动全域旅游改革实现重点突破。”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在10月召开的铜仁市全域旅游改革发展工作会上指出,铜仁全域旅游建设工作一要处理好做精与做特的关系,二要处理好基础与功能的关系,三要处理好旅游与产业、政府与市场、投入与产出、分散与集中、做大与做小等关系,四要理顺旅游体制抓改革,五要强化工作措施抓改革。

未来三年,铜仁市继续大力实施大旅游工程,加快产业融合,推进文旅、农旅、体旅融合,推动实现全域化发展,促进形成时时处处皆可游的旅游大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