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文化遗产推广季”在崇文塔景区拉开帷幕。(记者 轩辕杨子 摄)

1983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每年的4月18日定为国际古迹遗址日。自2001年起,每年的国际古迹遗址日均设有专门的主题,以唤起大众对某些特定类型、特定价值的遗产的关注。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

记者 轩辕杨子

上周末,50名学生在崇文塔下青砖作画,拉开了陕西“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文化遗产推广季”的帷幕。本周二,西安城墙作为活动接力的第二棒,也迎来志愿者的开跑。陕西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与古迹遗址。结合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主题,如何不断保持环境资源和文化完整性,让文化遗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在双赢中创造价值?其重要的意义又何以体现?日前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

呈现效果不一

“经常去全国各地旅游,不同的文物古迹有些城市维护开发得很合理,有些城市的文物古迹就在默默的角落里,不仔细去看介绍,甚至不能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意义。”孙鹏是历史系大四学生,闲暇之余的游历加上专业知识的积累,让他对文化遗产地的旅游保护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敦煌石窟的壁画完成 数字化 采集,可以让宝贵的遗产永久真实地保存下来。”孙鹏说,通过数字化游客不但能欣赏最真实的虚拟洞窟,而且也实现了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下的精神财富。作为文化大省,目前陕西拥有49058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11处,还有9处世界文化遗产点。如何让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通过可持续发展实现双赢,对拥有丰富文物资源的陕西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前的旅游已经不再局限于观光型,而是多元化发展,文化遗产地已成为旅游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一直在从事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张竞秋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在她看来,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运营是不尽相同:有些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发挥和利用,但有些部分遗产的旅游价值还尚未真正被认识。同时,一些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同质化比较严重,社会、经济效益都不理想,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

合理规划

让古迹遗址的价值增量体现

“南有大雁塔,北有崇文塔”。在一南一北遥相呼应的西安“双塔”中,塔高87.218米的中国第一高砖塔——崇文塔,一度也曾孤耸在泾河北岸少人问津。但幸运的是,2011年随着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成立后,力求提升区域文化品质的泾河新城,因地制宜制定了《泾河新城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为崇文塔保护迎来了重大机遇。

始终坚持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融合,2013年泾河新城对崇文塔周边环境整修一新,以此实现对古老崇文塔进行更为有效的保护。同时,以塔为中心在其周边陆续新建起了陕商文化博览馆、国艺秦腔馆、崇文国学馆、三秦非遗博览馆以及太极馆等文化展馆,形成崇文塔景区“一塔五馆”格局。如今的崇文塔文化旅游景区,不但是泾河新城区域内文化形态的集中呈现,也成为践行文化遗产保护、配套公共设施、改善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

“崇文塔景区在历史文化遗存提升、生态文明建设、非物质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实现了突破。”泾河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重新焕发生机的崇文塔景区与中国大地原点、文庙、千古第一后吕后墓、汉阳陵等历史文化遗迹,不但成为了大西安北部文化旅游的热点线路,而且也是引领泾河新城文化旅游产业的地标性景观和城市名片。充分发挥历史遗存、文化旅游、城市服务和综合区位等特色优势,依托崇文塔景区,如今的泾河新城已形成了一条涵盖崇文塔景区、茯茶镇等旅游项目的特色旅游动线,并且正在不断推动大西安北部中心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繁荣。

文化旅游和遗产保护

不可对立看待

“文化旅游是遗产地保护的重要动力,保护遗产的目的是为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文化旅游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展示遗产。”张竞秋说,世界旅游组织对可持续旅游的定义,是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这也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二者的关系可谓是紧密相依。

解读文化旅游与遗产保护的同时,张竞秋也强调,遗产地旅游既不能过于冷清,没有人来看;也不能过于火热,游客太多。对于遗产保护者和旅游从业者来说,文化旅游与遗产保护也绝不是对立的,应该是通过旅游领域的协作研究和综合推广,使文化遗产地在最大程度保留历史价值的同时,充分挖掘发挥它的现实价值并世代传承。